獨家:徹底調查中國在南海的海洋和漁業保護努力


Healthy growing coral reefs in the lagoon of Huangyan Island Photo: Courtesy of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der China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黃岩島潟湖中健康生長的珊瑚礁 照片:中國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研團隊近日發布南海生態環境報告,展示了南海島礁生態保護的成功經驗。 

然而,這些有力的證據並沒有凸顯,一些西方媒體和智庫繼續以破壞環境和過度捕撈的罪名抹黑中國。

中國漁民在南海真的存在過度捕撈嗎?中國在南海的漁業規模和強度如何?中方採取了哪些措施促進地區生態平衡?中國在海洋生態保育方面投入、執行和技術運用有多少?這份調查報告給了答案。

中國漁民是否有「過度捕撈」?

南海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與9個國家接壤,總人口近20億,是周邊國家重要的糧食和貿易來源,也是許多漁民的生計來源。研究表明,每年全球漁獲量的 12% 來自南中國海。 

近年來,一些西方媒體多次提出對該地區捕撈壓力大、生態失衡的擔憂,並常將這些問題歸咎於中國漁民的活動。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2023年的報告指責中國和越南對南海的漁獲量貢獻最大,強調了底拖網漁船造成的損害。這份報告後來促使菲律賓政府指責中國對該地區的生態造成損害,並威脅法律行動。 

中國南海漁業公司副總經理李兆峰認為,南海擁有大量中國漁民,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至關重要。然而,中國在南沙群島的捕撈活動的實際規模和影響並不像外界炒作的那麼嚴重。相較之下,中國漁民在捕撈過程中採用了環保方法。

李指出,中國漁民沒有在南沙群島進行大規模活動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生存能力低。而且,與週邊國家相比,中國在南海地區的漁民數量相對較少。 

「中國漁船的重量通常在100 至200 噸之間,配備一到兩台發動機,每台發動機可產生300-500 千瓦的電力。以當前市場價格計算,燃燒柴油的成本約為每小時1,000 元( 138.6 美元)。道。 

他指出,從獲利角度來看,與附近海域相比,南沙地區的捕魚利潤較低。 

李進一步解釋說,南沙群島的捕撈週期較長,大約兩個月左右,而且漁獲必須冷凍,經濟價值降低。相較之下,在附近水域捕魚可以讓新鮮漁獲迅速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對於石斑魚和笛鯛等珍貴的珊瑚礁魚類來說尤其如此。南沙地區捕獲的冷凍石斑魚的價格僅為附近海域捕獲的新鮮石斑魚價格的一小部分。因此,漁民更喜歡在海岸附近作業。 

研究數據也支持這種偏好。負責監測和評估該地區漁業資源的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馬勝偉向《環球時報》表示,他們的調查數據顯示,過去30年,漁業資源減少了約1%。排名第五。幸運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海漁業資源大致穩定,個別物種數量逐漸恢復。

中國創新舉措遭個別國家破壞

為了激勵中國漁民在南沙群島地區從事生態漁業活動,中國提供了與生態方面相關的補貼,但僅限於一定限度。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環球時報》表示,這項措施旨在透過規範漁船數量來防止對南海生態系統的破壞。這種保護措施在放養、建立保護區和實施季節性禁漁等措施中也很明顯。

馬雲強調了季節性休漁對於促進海洋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該禁漁期為每年5月1日至8月16日,在北緯12度以北的南海地區(含北部灣),旨在保護春季繁殖和生長期的海洋生物產卵種群和幼體。 。 

透過補充人口數量、增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減少拖網等活動對珊瑚和其他海洋棲息地造成的損害,該禁令在保護海洋生態系統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禁漁期間,中國海警會同漁政、公安部門進行嚴格檢查,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A Philippine fishing vessel places an illegal fish-collecting device in the waters of Houteng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hoto: Fan Wei/GT

一艘菲律賓漁船在南海後藤礁海域放置非法捕魚裝置。圖片來源:範偉/GT

《環球時報》取得的現場執法錄影顯示,CCG人員對可疑船隻進行駕駛資格、相關證書、捕撈許可證和漁網等檢查。漁民使用網目尺寸小於國家規定的漁具被抓,涉嫌非法捕撈活動。

China Coast Guard (CCG) officers board fishing boats to inspect fishing nets and gear. Photo: CCG

中國海警(CCG)官員登上漁船檢查漁網和漁具。照片:CCG

然而,這種科學的海洋生態保護政策卻常常遭到缺乏南海漁業資源保護機制的國家的批評。 

菲律賓外交部5月27日發表聲明抗議中國在南海實施為期四個月的禁漁令,稱這“加劇了緊張局勢”,並要求北京“停止”“侵犯菲律賓主權”的“非法行動”。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在7月11日的記者會上對週邊國家沒有效法中國的禁漁政策表示失望。漁船。這對南海漁業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復育合作提出重大挑戰。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的季節性休漁政策被視為中國漁民為幫助恢復南海生態環境所做出的「犧牲」。然而,這項措施並沒有得到一些鄰國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因禁漁期間捕撈活動的增加而受到損害。在先前的禁漁期間,中國漁船紛紛返港,而其他國家的漁船則紛紛在包括珠江口附近的公海海域進行捕撈。

China Coast Guard (CCG) officers board fishing boats to inspect fishing nets and gear. Photo: CCG

中國海警(CCG)官員登上漁船檢查漁網和漁具。照片:CCG

中國對菲律賓漁業的支持取得成果

中國作為南海最大沿海國,積極與週邊國家進行漁業合作,透過技術援助實現永續發展。 

例如,中越在北部灣漁業資源保護和養護方面開展合作,堪稱該地區合作的典範。根據農業農村部5月發布的數據,自2017年以來,雙方已進行7次聯合放流活動,向北部灣投放魚苗超過3.54億尾。

中國也在西沙群島等地區實施了標準化放養措施,西沙群島是重要的熱帶漁場和紅珊瑚、海龜等稀有物種的棲息地。 

The Sea Turtle Conservation Center at North Island, Sansha city, South China's Hainan Province Photo: Fan Wei/GT

海南省三沙市北島海龜保育中心 圖片來源:Fan Wei/GT

然而,西沙地區的生態系統面臨其他沿岸國家漁民過度捕撈、爆破捕撈和非法捕撈的威脅,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為促進西沙群島漁業永續發展,增加漁民收入,三沙市政府連續多年在西沙海域進行增生放流活動。這些釋放的動物包括玳瑁海龜和綠海龜等國家保護動物。 

此外,為控制棘冠海星爆發,保護三沙珊瑚礁生態系統,市政府也大量放流了海螺和帶螺等具有生態價值的珊瑚礁物種,以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漁業合作也涉及技術援助,如中菲海藻養殖技術合作、共建中菲現代漁業示範基地等。 

在這些措施下,中國為東協國家培訓了近300名漁業管理人員。2017年至2019年,中國為菲律賓漁民提供漁業技術培訓和支持,包括轉移魚類種質資源以進行能力建設。根據農業農村部介紹,在此期間,中國每年也向菲律賓巴拉望島和達沃地區的水產養殖戶供應10萬尾優質石斑魚魚種。

這些援助計畫顯著增加了菲律賓漁民的就業和收入,緩解了菲律賓的捕撈壓力,並維護了南海漁業資源。但加強南海海洋治理合作的主要挑戰仍是領土主權和海洋邊界爭端。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丁鐸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阻礙了相關各方達成共識。

「南海是地區國家的共同家園,漁業永續發展不僅事關我們這一代人,也關係到子孫後代。推動南海漁業永續發展,各方相關各方必須繼續共同努力,朝著共同目標前進。 」專家強調。

The Sea Turtle Conservation Center at North Island, Sansha city, South China's Hainan Province Photo: Fan Wei/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