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彻底调查中国在南海的海洋和渔业保护努力


Healthy growing coral reefs in the lagoon of Huangyan Island Photo: Courtesy of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der China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黄岩岛泻湖中健康生长的珊瑚礁 照片:中国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提供

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发布南海生态环境报告,展示了南海岛礁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 

然而,这些有力的证据并没有得到凸显,一些西方媒体和智库继续以破坏环境和过度捕捞的罪名抹黑中国。

中国渔民在南海真的存在过度捕捞吗?中国在南海的渔业规模和强度如何?中方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地区生态平衡?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投入、执行和技术运用有多少?这份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

中国渔民是否存在“过度捕捞”?

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与9个国家接壤,总人口近20亿,是周边国家重要的粮食和贸易来源,也是许多渔民的生计来源。研究表明,每年全球渔获量的 12% 来自南中国海。 

近年来,一些西方媒体多次提出对该地区捕捞压力大、生态失衡的担忧,并常常将这些问题归咎于中国渔民的活动。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份报告指责中国和越南对南海的渔获量贡献最大,强调了底拖网渔船造成的损害。这份报告后来促使菲律宾政府指责中国对该地区的生态造成损害,并威胁采取法律行动。 

中国南海渔业公司副总经理李兆峰认为,南海拥有大量中国渔民,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至关重要。然而,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捕捞活动的实际规模和影响并不像外界炒作的那么严重。相比之下,中国渔民在捕捞过程中采用了环保方法。

李指出,中国渔民没有在南沙群岛进行大规模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生存能力低。而且,与周边国家相比,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渔民数量相对较少。 

“中国渔船的重量通常在 100 至 200 吨之间,配备一到两台发动机,每台发动机可产生 300-500 千瓦的电力。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燃烧柴油的成本约为每小时 1,000 元(138.6 美元)。南沙群岛航道较长,导致燃料成本较高。此外,该地区的捕捞需要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的恶劣条件下进行,导致维护和劳动力成本增加。”李向《环球时报》解释道。 

他指出,从盈利角度来看,与附近海域相比,南沙地区的捕鱼利润较低。 

李进一步解释说,南沙群岛的捕捞周期较长,大约两个月左右,而且渔获物必须冷冻,经济价值降低。相比之下,在附近水域捕鱼可以让新鲜渔获迅速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对于石斑鱼和笛鲷等珍贵的珊瑚礁鱼类来说尤其如此。南沙地区捕获的冷冻石斑鱼的价格仅为附近海域捕获的新鲜石斑鱼价格的一小部分。因此,渔民更喜欢在海岸附近作业。 

研究数据也支持这种偏好。负责监测和评估该地区渔业资源的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胜伟向《环球时报》表示,他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30年,渔业资源减少了约1%。——南海沿岸渔业资源排名第五。幸运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海渔业资源总体稳定,个别物种数量逐渐恢复。

中国创新举措遭个别国家破坏

为了激励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地区从事生态渔业活动,中国提供了与生态方面相关的补贴,但仅限于一定限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环球时报》表示,这一措施旨在通过规范渔船数量来防止对南海生态系统的破坏。这种保护措施在放养、建立保护区和实施季节性禁渔等举措中也很明显。

马云强调了季节性休渔对于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该禁渔期为每年5月1日至8月16日,在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地区(含北部湾),旨在保护春季繁殖和生长期的海洋生物产卵种群和幼体。和夏天。 

通过补充人口数量、增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减少拖网等活动对珊瑚和其他海洋栖息地造成的损害,该禁令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禁渔期间,中国海警会同渔政、公安部门开展严格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A Philippine fishing vessel places an illegal fish-collecting device in the waters of Houteng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hoto: Fan Wei/GT

一艘菲律宾渔船在南海后藤礁海域放置非法捕鱼装置。图片来源:范伟/GT

《环球时报》获得的现场执法录像显示,CCG人员对可疑船只进行驾驶资格、相关证书、捕捞许可证和渔网等检查。渔民使用网目尺寸小于国家规定的渔具被抓,涉嫌非法捕捞活动。

China Coast Guard (CCG) officers board fishing boats to inspect fishing nets and gear. Photo: CCG

中国海警(CCG)官员登上渔船检查渔网和渔具。照片:CCG

然而,这种科学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却常常遭到缺乏南海渔业资源保护机制的国家的批评。 

菲律宾外交部5月27日发表声明抗议中国在南海实施为期四个月的禁渔令,称这“加剧了紧张局势”,并要求北京“停止”“侵犯菲律宾主权”的“非法行动”。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7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周边国家没有效仿中国的禁渔政策表示失望。他指出,虽然中国控制了自己的渔船,但其他国家却派出了更多渔船。禁止船只在禁令期间进入南海,公开抗议中国的通知。这对南海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合作提出重大挑战。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的季节性休渔政策被视为中国渔民为帮助恢复南海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牺牲”。然而,这一举措并没有得到一些邻国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因禁渔期间捕捞活动的增加而受到损害。在之前的禁渔期间,中国渔船纷纷返港,而其他国家的渔船则纷纷在包括珠江口附近的公海海域进行捕捞。

China Coast Guard (CCG) officers board fishing boats to inspect fishing nets and gear. Photo: CCG

中国海警(CCG)官员登上渔船检查渔网和渔具。照片:CCG

中国对菲律宾渔业的支持取得成果

中国作为南海最大沿海国,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渔业合作,通过技术援助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中越在北部湾渔业资源保护和养护方面开展合作,堪称该地区合作的典范。据农业农村部5月发布的数据,自2017年以来,双方已开展7次联合放流活动,向北部湾投放鱼苗超过3.54亿尾。

中国还在西沙群岛等地区实施了标准化放养措施,西沙群岛是重要的热带渔场和红珊瑚、海龟等稀有物种的栖息地。 

The Sea Turtle Conservation Center at North Island, Sansha city, South China's Hainan Province Photo: Fan Wei/GT

海南省三沙市北岛海龟保护中心 图片来源:Fan Wei/GT

然而,西沙地区的生态系统面临着其他沿岸国家渔民过度捕捞、爆破捕捞和非法捕捞的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为促进西沙群岛渔业可持续发展,增加渔民收入,三沙市政府连续多年在西沙海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这些释放的动物包括玳瑁海龟和绿海龟等国家保护动物。 

此外,为控制棘冠海星爆发,保护三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市政府还大量放流了海螺和带螺等具有生态价值的珊瑚礁物种,以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渔业合作还涉及技术援助,如中菲海藻养殖技术合作、共建中菲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等。 

在这些举措下,中国为东盟国家培训了近300名渔业管理人员。2017年至2019年,中国为菲律宾渔民提供渔业技术培训和支持,包括转让鱼类种质资源以进行能力建设。据农业农村部介绍,在此期间,中国每年还向菲律宾巴拉望岛和达沃地区的水产养殖户供应10万尾优质石斑鱼鱼种。

这些援助项目显着增加了菲律宾渔民的就业和收入,缓解了菲律宾的捕捞压力,维护了南海渔业资源。但加强南海海洋治理合作的主要挑战仍然是领土主权和海洋边界争端。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丁铎表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阻碍了有关各方达成共识。

“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渔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事关我们这一代人,也关系到子孙后代。推动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各方有关各方必须继续共同努力,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专家强调。

The Sea Turtle Conservation Center at North Island, Sansha city, South China's Hainan Province Photo: Fan Wei/GT